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13:52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(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,简称分子细胞中心)刘默芳研究组与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合作,发现精子细胞内的PIWI/piRNA复合体可作为蛋白质生产的调控机器,激活小鼠精子细胞中蛋白质的翻译,保障功能性精子的生成。
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,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,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。理论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,但迄今为止,天文学家仅在银河系发现了约20颗恒星级黑洞而且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气体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的、质量均小于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。
这一非凡的成果,将与过去四年里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(LIGO)及欧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(Virgo)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一起,推动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复兴。2016年秋季开始,国家天文台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开展双星课题研究,历时两年监测了一个小天区内3000多颗恒星。不同寻常的光谱特征表明,那个看不见的天体极有可能是一颗黑洞。LIGO台长大卫雷茨评论,在银河系内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,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。结果发现,在一个X射线辐射宁静的双星系统(LB-1)中,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,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。
任何物质,包括光也无法从它身边逃离。2017年,雷纳韦斯、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因在LIGO的建造和引力波探测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但没过多久,他就发现李四光是很平易近人的一位老先生。
谋篇布局 绘制地质蓝图 1949年10月19日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,成立中国科学院。如果学员提一些新问题,或与李四光的想法不太一样,李四光也会鼓励他们。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9-12-17 第4版 人物)。如果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位这样的老先生,也不免会心生敬畏,更何况是李四光这样的人物。
我们觉得李老这个人名气很大,但很平易近人,他很热忱,鼓励你好好学,鼓励你创新。●1931年,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。
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、地质部部长、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、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。●1959年,在青岛疗养时开始《地质力学概论》的写作。1952年前后,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,为解决国内地质工作者稀缺的问题,在李四光等人的积极推动下,北京地质学院、长春地质学院先后成立,南京大学等院校增设专科班,9所地质技术学校也开始筹办。时隔63年,如今86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东旭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李先生,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我毕业留校,从事构造地质教学的初心,可能就源于此。
人们在他床头发现一张纸条,上面写道: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,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、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,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,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人物生平 ●1889年10月26日,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湾。李四光曾如是勉励地质人。其间,李四光将一个金属球套在自行车车轮的辐条上,当车轮旋转加速时,金属球从中心向边缘滑动,当转速变慢,金属球则从边缘滑向中心。前排左起李夫人许淑彬、李四光,后排左起,女婿邹承鲁、女儿李林、外孙女邹宗平。
之后,广西台地、长江中下游等地的山字形构造相继被发现。殚精竭虑 培养地质人才 读本科时,李东旭就常阅读李四光的文章。
1941年在厦门大学演讲时,李四光首提地质力学,1944年,在《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》一文中,李四光这样解释地质力学:涵义为应用材料力学之原理,并就岩层变形后其所受应力分配之现象,以解释地质构造。周济元还记得,为阐明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变形,李四光拿出许多野外采集的卵石,边讲边给大家看标本。
②1924年,李四光和女儿李熙芝(李林)。那时整个屋子都是学生、老师,前排还有些苏联专家。李四光还深谙男士穿搭法则。这项工作得到时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马杏垣的重视,之后,马杏垣推荐李东旭考取研究生,师从李四光的学生孙殿卿,并建议他向李四光直接汇报。1962年,首期地质力学进修班在地质力学所开办,全国地质部门、主要地质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者聚集到一起,由李四光亲自讲了几节课,介绍了创立地质力学的原因、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。好像一条长蛇,南北蜿蜒,这不能不说是欧亚大陆中一个突出的奇异现象。
在这里上课、生活,周济元和学员总能见到李四光,而且,因为课后要讨论问题,谈自己的想法,他们有时会到李四光家中请教。次年他在《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》一书中,正式提出地质力学的概念。
1962年,在地质力学所会议室,听罢李东旭的工作汇报,李四光兴致颇高。在他看来,这些形变现象是地壳运动的陈迹,是实实在在的东西。
用这个例子,李四光想说明一个道理:地壳垂直运动也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影响。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、资料馆和图书馆也在这一时期完善扩建。
陆续收到回信后,李四光于同年8月提出全国地质机构要设立一会、二所、一局:一会即中国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,二所即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,一局是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。他还建议扩建中科院原新生代研究室,即现今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。作者:任芳言 来源: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19/12/17 9:08:32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李四光: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人物简介 李四光(18891971),原名李仲揆。1971年4月29日,李四光与世长辞。
1962年,《地质力学概论》正式出版,一套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、环境和自然灾害评估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。60岁的李四光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。
独辟蹊径 创立地质力学 李四光对地质事业的贡献不仅是组织工作,他还创立了地质力学,首次提出将力学理论引入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研究中。而这,正是李四光之心愿。
后来,马杏垣接到孙殿卿的电话,才知道这是地质力学所成立以来,李四光头一次因为汇报工作进行这么长时间的讲话。从1920年在北京大学任教,到先后开设3期地质力学进修班,李四光一直为中国地质人才的培育呕心沥血: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、中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奠基人之一许杰、中国第四纪冰川学奠基人之一孙殿卿、石油地质专家康玉柱、地质力学家陈庆宣这些名字响当当的科学家都曾是李四光的学生。
我们不但需要掌握地质学各部门最先进的理论,而且还必须经常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,从而把指导我们工作的主导思想,提高到更高的理论水平。1954年,李四光发表了《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》,这篇文章让李东旭深受启发。次年5月,李四光抵达北京。李东旭用很斯文、很文质彬彬形容李四光。
20世纪50年代前后,国内地质院校授课以苏联教材为主,中国自己的教材不多。毕业后,李东旭作为年轻教员留校,1957年听完李四光报告后的第二年,他在房山县牛口峪发现了李四光所说的旋卷构造。
李四光想到,这可能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,意味着不只是水圈,大陆运动也可能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,组成地壳的岩石也会留下相应的痕迹 就这样,地质力学的萌芽破土而出。李东旭的人生轨迹真的因此而改写:听完报告第二年,他发现了李四光所说的旋卷构造。
●1928年,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,任所长。一天傍晚,周济元和学员吃完晚饭,正要出去散步,遇到了从外面开会回来的李四光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g4ugt.scrbblr.org